交易系统可以帮助我们看懂行情。看懂,不等于看对。
不存在能帮助我们看对行情的系统,如果在开发系统的时候,寄予的希望是通过它来看对(看准方向,照做就赚),在永远也开发不出理想的系统,因为这个理想是不合理的。
看懂行情,是什么意思?
就是能够对行情过去有一个分析,对当下有一个定性,对未来有一个预估。
如此一来,就清晰明了,能够以某种逻辑,一贯地、重复地、可持续地和市场互动。其实这个目标并不难以实现。
以这个标准来说,成功的交易者,都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系统,“看懂”了,然后照着去做,只要做的跟看出来的一致,便是知行合一了。
市场是非常复杂的,它自己本身是没有标准的。
需要交易者给它订立标准。
严格来说,给市场定标准,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没有人有这种资格,规定市场要按照某个标准去执行。
但是,人可以给自己订立标准。
某种类型的波动较趋势,另一种类型的波动叫震荡,某一种叫反弹,某一种叫回调,等等。
这个标准只对订立者,和接受它的人,有意义。对于其他人来说,毫无价值。
对于我来说,1%的波段是杂波,完全忽略掉,对于短线交易者来说,可能已经够打N个来回了。
到底谁的定义是对的?单纯就这个1%来说,没有对错,除非每个人背后有一整套逻辑自洽的体系,以这个体系为基础,来考察其对待1%的方式,才能说对错。
比如说,有个很经典的交易戒律:不做盈亏比低于3:1的单子。
这句是对的,还是错的?
是对还是错,不能单纯从这句话来看,要看它嵌入到自己所属的体系中,是不是合理。
就这句话来说,我个人观点认为,其对错,取决于:止盈方式。
以我为例,我是采取移动跟踪止损来做出场的,是被动止盈。在开仓之初,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在哪在哪里止盈(但是如果做错了,会在哪里止损是清晰的),因此,我没法评估盈亏比。所以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假如另一个交易者,他是有主动止盈这种设置,那么他可能参考前期的压力、支撑,来预估获利空间,所以他能得出盈亏比来。而且他有相应的系统,指导自己具体去实现这种设置,那么,这句话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因此,很多交易上的问题,争来争去,脱离了各自的交易体系,根本就争辩不出对错。
再比如说,《幽灵的礼物》中提到一个逻辑:只要市场没有证明我是对的(规定时间内没有出现浮盈),那么我就是错的,我就要平仓。
依我看,这适用于短线交易者。
因为他们放大盈亏比的方式和长线交易者不同,盈亏比是一个比值,是相对的,要么放大分子,要么缩小分母。长线交易者通过持有不动来放大分子,而短线交易者,他本身的活动区间就很窄,放不大,所以必须要靠缩短在市时间,进而控制波动性带来的随机性,减少随机性带来亏损的可能性。因此,一看不妙,撒腿就跑(说白了是时间止损),是适合他们的策略。
对我来说,刚好反过来:只要市场没有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依然是对的。
我的逻辑认为,市场是波动,波动是有性格的,这个性格可能缓慢,也可能急促,不算是哪一种,只要是在合理范围内,都是正常的,如果这个品种是正常的,那就要耐受住人家的正常,不要自己风声鹤唳,变得不正常。
海龟其实采取了类似思路,留2N给你,波动去吧!这是给它画了个圈儿,你在圈里,我不管,你要是想出圈,那肯定是不对劲了,我就不要你了。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不管是具体的设置(3:1)还是模糊的策略(怎么样算对),都不是随便说的,脱离了交易系统,或者交易系统背后的逻辑体系,都是没有意义的。
再说一次,看懂行情,不是看准,不是看对,而是有了一个实现一致性的逻辑基础。
有的人就过于强调所谓的真相了。
说什么,裸K才是王道,真正的交易者是不用任何技术指标的!其实,裸K就好比裸眼去看世界,看到的也是幻象。
K线本身都是一种解码机制。
市场的本体是K线吗,是成交量吗,是报价吗?
这些都是为了更便利地描述本体而构建的形式——再怎么省略,也省略不掉这个基础的幻象。
在他们各自的体系里,在他们各自的世界里,他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
而失败的交易者,就好像没有眼睛,也没戴眼镜。
看来看去,越来越糊涂了。
标签阅读:
技术分析
品种多空:
英镑/日元 看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