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元重振雄风,一举冲破97大关,走向与美债收益率曲线紧紧相系。上周美债收益率倒挂引发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疑虑,美元本周初陷于颓势,然而随着美债收益率回升,美元也自本周中段开始反弹,创下三周来最大周线涨幅,月度涨幅则创出五个月来最大。在强势美元的打压下,本周非美货币周线多数收跌,其中英镑深受脱欧进程的困扰,本周大跌近200点,议会僵局仍未被打破。欧元本周后四个交易日连续收跌,收报1.1217美元,连续第三个月下滑。商品货币方面,纽元跌势惨烈,周三新西兰联储吹响鸽派号角令其跌逾百点,周跌幅达到1%。现货黄金失守关键心理关口1300水平,本周跌超20美元,创4周来最大周跌幅,本周钯金跌近200美元,周跌幅达到11%,此前7个月暴涨的势头戛然而止。
央行宽松涌向全球,美元重振雄风
上周末美国债市收益率曲线倒挂,引发经济衰退的恐慌情绪延续至本周初段,美元反映收益率走低而下跌。美国收益率曲线中备受关注的3个月与10年期利差上周五出现2007年以来首次倒挂,这两种期限债券收益率之差是预测经济衰退的最有用指标。美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长期和短期国债收益率倒挂现象,并且往往在倒挂出现后不久美国经济就出现衰退。在美债收益率倒挂后,本周全球收益率曲线跌跌不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周一开始屡创新低,后者还已跌破官方现金利率水平,中国的10年期收益率也降至2016年末来最低;德国这一收益率一度因IFO信心数据而短暂翻为正值,但最终不敌整体趋势、回到零轴下方继续走低。全球负收益率债券总量已超10万亿美元。日本同期限收益率周四也跌至日本央行的短期政策利率水平。随着其他地区的债市收益率补跌、以及美债收益率反弹回升,美元也从本周中段起一路走高,一度攻克97关口,最高触及97.35,美元指数周线上涨超过0.5%,创三周来最佳表现。除此之外,随着更多央行政策立场转为鸽派,带动许多主要货币走软,所以美元能够避免受到指标美债收益率跌至15个月低点的拖累。
脱欧一波三折,英镑大跌不已
英国议会周一从首相特雷莎梅的手中夺过了脱欧进程控制权,但周三的指示性投票否决了新脱欧策略的所有八种可能选项,显示议会对于退欧内容举棋不定。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周三提出以自己辞职换取退欧协议的支持,不过强硬派反对者仍不为所动,而议会就替代方案的表决也无果而终,令英国退欧僵局仍未打破。面对议会僵局,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周四匆忙抛出周五仅就整体退欧计划中的退欧协议内容进行表决的计划,争取退欧日期能得到进一步推迟。周五英国议会针对脱欧协议(部分内容)举行第三次投票,最终结果是286票赞同对344票反对。特雷莎梅以58票的差距再次落败,意味着英国失去了所有以短期延期有协议脱欧的机会。梅对此次结果深表遗憾,但称其“仍会为有序脱欧努力”。在脱欧不确定性挥之不去之际,英镑波动率居高不下。英镑/美元周四应声大跌1%,来到一周低点。英镑一个月隐含波动率已上涨四分之一,至近13%,一个月和一年期英镑隐含波动率之差触及2016年6月英国退欧公投以来最宽水平。周五在最新的投票结果公布后,英镑兑美元汇率自1月11日以来首次跌破1.30,下至1.2996,本周跌近200点。在英国脱欧危机缓解之前,英镑没有复苏的迹象。
经济数据不佳,欧银利率维持不变
回看本月的几个重要数据,比如经济火车头德国3月制造业PMI创下了79个月低位,欧元区3月经济信心指数降至2016年来最低水平,这些都显示出欧元区经济恶化状况比想象的更为严重,远未出现拐点。欧洲央行在3月公布的利率决议中,维持各项利率参数不变,但宣布了新一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当经济放缓变得明显,并对区域货币构成威胁时,央行将寻找非常规方式来推动经济,特别是当基准利率处于负值区域时。将流动性注入欧元区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有针对性的长期再融资操作来实现增长和价格压力。TLTRO的央行新增贷款可能刺激银行信贷,更重要的是,帮助银行对之前的贷款安排展期。欧洲央行迄今仍坚持主张,经济增长减速是暂时的,很多拖累因素将在春季后消除。事实上,即使欧洲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导致欧元区经济当前疲势的很多因素,这也说明进一步货币政策措施影响相当有限,从负利率水平、创纪录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当前问题的性质来看,(进一步措施)的影响可能不大。
商品货币窄幅震荡,贸易局势有序推进
中美迎来第八次贸易谈判,商务部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中提到,近期刘鹤副总理就中美经贸问题和美方举行了多轮电话磋商,取得一些进展,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4月份刘鹤副总理将访问华盛顿与美方举行第九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目前双方团队正在全力以赴进行认真谈判,朝着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方向努力,虽然整体贸易局势偏乐观,但各国央行放鸽,削弱了澳元、纽元的吸引力。美元兑加元则总体保持震荡上行的势头,虽然近期油价持续大涨给予一定支撑,但这部分利好被美元上涨所抵消。另外,加拿大央行在利率决议中也透露出鸽派信号,他们表示,下一次加息时机的不确定性增加,预计将继续保持政策利率低于中性利率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