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理论认为,外汇市场的运动趋向于货币供求的均衡点,定值过高的汇率将刺激进口抑制出口(相当于往市场上抛本国货币,造成本国货币汇率下跌),最后汇价将重新回到均衡水平。而投机活动并不会扰乱市场,假如投机商们正确的遇见了未来,那么他们会促进均衡的速度;假如判断失误,则自己会受到惩罚,虽然基本趋势可能会被推迟,但终究是不能阻挡的。
但是从1937年资本国家实行浮动汇率以来,现实一直在驳斥着传统观点。例如,坚挺的汇率使得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下降,抑制了通货膨胀,工资保持稳定,当出口商品中包含了很大部分的进口原料时,哪怕货币不断升值,一个国家几乎可以一直保持竞争力,德国在70年代的经济表现就是如此。
索罗斯认为,在实际情况当中,国内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循环的。一方的变化可能优先于另一方,但它们却是相互影响彼此加强的,没有因果关系。该观点驳斥了传统理论的单一片面性。
传统经济理论是认为市场永远是理性的,但是从人类不确定性原则来讲,我们对现实的解读与现实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给真实世界加入了不确定性因素。
反身性理论认为: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关系。一方面思考者试图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获得一个他们想象中的结果。
前者现实是已知量,后者参与者的思想是已知量。这两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干涉的。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涉称之为反身性。
在理论上来说,只要相互作用的自我加强关系能够无限维持下去,那也可以产生近乎均衡的状态。但现实当中,自我加强的过程越是持久,本身也就越脆弱,最终还要自我逆转,启动反向的自我加强过程。因为参与者的偏向把一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引进了这一系统。一句话总结:市场总是错误的,它的趋势体现在膨胀期的自我满足以及在衰退期的自我瓦解。
我们以70年代末德国马克为例:
起初,德国贸易顺差,货币坚挺有助于抑制物价,其出口商品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加工的进口商品,作为名义汇率制约因素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或多或少保持着相对稳定,并且对贸易平衡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由于投机性资本流入占据了主导地位,良性循环就是自我加强的。
汇率升值的比例超过了利差,那么持有德国马克就是有利可图的,投机性资本流入又自我加强。当投机性资本流入无法补偿贸易逆差和上涨的待偿付利息时,这个趋势就会逆转。
事实上趋势是难以逆转的,正因为如此参与者才会陷入对趋势的依赖,以致最终的调整显得格外的残酷。当一个长期趋势成强*之末时,将会出现短期的反复震荡,说明了投机热钱辨不清方向。
由此看来,自由浮动的汇率体系最后破产就是必不可免的。汇率变动十分剧烈,以至于政府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干预来加以修正。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内在均衡趋势,只有采用谨慎的政策措施才能获得我们所希望的稳定性。
以上分析源于骑士桥学院,高级市场分析师Vincent
风险声明:本文章仅供一般材料使用,不可作为(而且不应当被视为)财务、投资或者其他依赖信息的建议。骑士桥学院(Knightsbridge Trading Acadamy即“KTA”)不提供投资建议。文章中没有意见构成 KTA或者作者的任何特定投资、安全、交易、或投资策略适合任何特定人士的建议。消费者应确保了解风险,并在必要时寻求独立的财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