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亏再亏,于是换分析师,还是亏,于是换平台,再亏,平台和分析师都换,亏的还是你。怎么做都亏,是分析师的问题?平台的问题?我想问问你:有思索过自己的问题吗?
很多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都是为了在短期内获利,但却都有亏钱的经历,有的甚至是一亏再亏,因为他们把这个市场想想的太过于简单了。以为炒期货,就是建仓、平仓而已,尤其是操作几次盈利之后,就以为自己很懂这个市场,价格下来就建多单,上去就建空单,好简单啊!可我想问问你们:你拿的准建仓平仓的高低点吗?你关注过那些会影响价格波动因素吗?你及时获取了能带来市场动荡的突发状况吗?没有!你们这些亏损的人就是因为太懒,只想获利,却懒得关注这些问题。在这个抢钱的市场,要想分一杯羹,你就要学习赢家的操作观念。永远记住:想了解某个行业只有两个方法,要么你亲自去尝试,要么你去问这个行业成功的人士,切记别问失败的和不懂的人,思路决定出路!
1、亏损原因一:锁单
锁单就是建一个跟原来亏损单子相反的单子,空单亏了,不舍得砍,就在高位建个多单,很多投资者都喜欢锁单,尤其是一些小客户,扛不住风险,舍不得止损,又怕越亏越多,就干脆锁上,至少看上去不再继续亏了。这种操作方法是香港、台湾的一些金融公司发明的,它使投资者在接受损失时心理容易保持平衡,因为投资者可期待价位走到头时打开单子。但实际上,解锁没那么容易,而且除磷不好会越锁越深,所以我一般建议客户设止损,而不是锁单。在锁单后,投资者重新考虑做单时,往往本能地将有利润的单子平仓,留下亏损的单子,而没有考虑考行情的走势。那行情呢,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继续朝投资者亏损的方向走下去,于是投资者就只好再锁上,锁上、打开、锁上、打开,恶心循环下去,不知不觉间,锁单的价位就从几十点扩大到上百点,甚至几百点,解锁遥遥无期。
2、亏损原因二:盲目下单,不舍止损,心存侥幸。
投资者盲目下单亏损后,心情沮丧,但明明知道这个单子不可能盈利后,还是存有侥幸心理,不舍得止损,甚至不断的调整止损点位,眼睁睁看着亏损不断放大,还期待市场给自己一个惊喜,在某个阻力点反转,结果行情单边,一个单子就能让你大伤元气。
3、亏损原因三:盈利生贪心,不设止盈,放大盈利目标。
除了心存侥幸外,投资者还有一个致命心理弱点,就是盈利生贪心,不设止盈。下多单之后,价格上涨了,到了一开始的目标点位后,还在往上涨,既然还在涨,那何必平仓呢?结果上方没有多少空间,涨一点就回调了,这个时候平仓出来也是极好的,可侥幸心理又出来作怪了。再看看吧,万一又涨上去了呢?等单子转盈为亏的时候,心里更不甘心了,继续等!结果最后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损失惨重。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如果你已经做了错误的决策,当盈利开始减少了,你就该遵循赚一万没出,最后赚一块时也要出的原则,至少保本,你还可以重头开始。
4、亏损原因四:小亏吓跑,小利早跑。
还有一些投资者胆子小,下单后,行情反向波动了一两个点就吓着了,不看行情的大趋势,直接砍单跑了,虽然亏的不多,但至少也是亏了点差和手续费的。同样的,单子做下去后赚了一两个点,心里很激动,但还是拿不住单子,生怕马上反向波动,把盈利吐回去了,所以赶紧平仓,看起来是盈利了,可以扣除手续费基本也赚不了多少钱。总体肯定是亏损大于盈利的,虽然不会爆仓,但也是温水煮青蛙,钱一点点的亏损了。
5、亏损原因五:迷信技术分析,不顺应市场走势。
在等待做单时机时,一些投资者的另一大心理弱点是迷信一些技术分析,而不是服从市场本身的走势。我们要跟市场和谐相处。一些投资者在股票,黄金等市场已有一点经验了,自以为对技术分析、基础分析有独到体会。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单纯依靠技术分析或基础分析,是很难对市场走势作出准确判断的,因为影响价位变化的因素复杂而多变,有太多不可预知的事件,很难完全靠技术和一些基本规律来解决问题。技术分析手法,虽然有些实用,但真正胜算极高的绝招,人家也不会轻易透露出来的,因为人人都开始用的时候,这个方法就会失效。就像个地方有一家餐厅就赚钱,有个十家上百家的,那大家就都不赚钱了。所以大家与其把精力花费在某些华而不实的技术上,还不如先踏踏实实摸透市场走势的特性,因为价位走势忠实记录了变幻莫测的市场预期心理的作用,而且在投资界有句话叫做“历史会重演”,即便不能预测未来,也能提供参考。
作为投资人你应该懂得,张弛有度,恰到好处,不贪婪、不恋战,不杯弓蛇影,不人云亦云,才不会身陷被动。俗话说,隔山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铜,每一笔交易在没有出局之前所有的账面盈利都只是个数据,只有出局了结之后才是真金白银,所以无需对行情的波动想入非非。只在乎能抓住多少利润,而超出的预期目标,不多取一毫,这是基本的原则。
寄语:
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自己,而多数的时间,却又看不清自己。让行动和思考来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影响行动与思考。都说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变得风情万种,投资的过程中何偿不是如此?你我走那么远,绝不是为了看风景,只是想会会未来那个成长后的自己。
文/张梦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