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讯,昨日,美股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而净利润为人民币3.798亿元(约合5470万美元),同比增长达到了356[%],数据亮眼,即使这其中还报露出量大不容忽视的问题:坏账率在持续攀升;接近九成信用等级最低的D类借款。
作为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P2P网贷公司,宜人贷的表现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可谓是为国内P2P上市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为P2P平台对接资本市场打开通道。由于前两年已有多家公司开始积极筹备上市事宜,外界一直预测,2017年将成为新金融行业的上市“大年”,越来越多的中国P2P平台想要谋求上市。今年的第一批上市“小分队”:拍拍贷和趣店已经分别在农历春节前后向纽约证券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另外,还有一家正在筹备上市的P2P公司同样也把目标锁定在了纽交所。
东边不亮西边亮
虽然P2P平台在国内上市可以拥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可以避免法律、监管、市场体制方面的水土不服,并且相对于国外的投资机构,国内投资机构对本土P2P平台的认知度会更高,相对应的估值便会高。
但是在中国境内上市不仅要等待证监会漫长的审核,还要符合一系列在净资产、市值、流通股市值、公众持股人数及经营年限等方面严格的条件,令不少P2P平台打了退堂鼓。在国内上市的P2P平台,除了总股本要达到5000万股、流通股不少于总股本的25[%]之外,还需要保持最近3年持续盈利等;对于想要在香港上市的P2P平台,除了过去3年盈利总额不低于5000万港元外,还必须达到市值不低于1亿港元以及股东数量不少于100名等。
在香港上市的最大优势是融资途径多样化,除了首次公开IPO之外,P2P平台还可以采用买壳上市的途径获取资金,但这种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型P2P机构的需求。首先,借壳上市对自身品牌提升的作用不大;其次,鉴于香港的证劵市场规模,募集的资金有限;最后,估值较低,这也是近期万达从香港撤市的主要原因。
所以综合比较,国内P2P机构选择A股或H股的可能性不大。
于是,国内P2P平台瞄准了纽交所。根据《2016年氪估值排行榜TOP200》,截止2017年2月底,蚂蚁金服、陆金所、众安保险、京东金融、乐信集团(分期乐)、信而富、91金融等9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相继传出正在筹备IPO的消息。而在这组名单中,除了众安保险、京东金融和91金融打算在国内上市外,包括蚂蚁金服和陆金所在内的6家平台都选择了境外上市的路线,“出境率”高达到66[%]。
这时候你可能就要问了,这些平台既然要在境外上市,为什么不选择上市门槛相对较低的纳斯达克而选择了历史更悠久、金融“标签”更显著的纽交所?
其实是因为纽交所更适合。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互金企业并不具备所谓“金融科技”的能力,只是在金融业务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所以,如果去偏爱科技企业的纳斯达克并无优势。同时,纽交所已经口头放宽了上市的财务标准,尤其在盈利方面。另外,由于美国证券监管模式是三位一体(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全方位监管,对于资金流、信息披露和市场风险的审核方面更为灵活,这种“宽进严出”的模式,无疑给科技基因不足、盈利能力不强的中国互金企业带去了福音。再有就是得益于宜人贷打通的道路。
上市不等于安全也不等于成功
对投资者来说,上市不等于安全。在很多投资者眼中,无论是海外上市还是国内上市,似乎上市就是一种企业实力的象征。对于他们来说,相比较注册资金,“上市”这一判别指标更透明和真实,相比较风控等专业性因素,“上市”则更明晰、不混沌。所以这也导致了投资者会产生“上市=实力=安全”的观念,不小心就会陷入理财误区。
对于P2P平台来说,上市不等于成功。由于每个细分领域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只布局一个行业排名最靠前的几家公司,一般有个“二八原则”,即前20[%]上市的公司会拿走80[%]的市场利润。这就造成了不少中国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企业仓促上市,即使自身商业模式的合规性、成熟度以及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资本的认可程度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即使在经历一番折腾之后终于上市,上市之后的考验这才刚刚开始。
上市虽然能为企业带来品牌效应,聚拢更多人气,但一旦“已上市”互金企业数量上升到一定阶段时,“上市”这个标签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光芒,成为一张普通的卡牌。
一家公司不一定需要上市才能更好发展,上市公司也不一定就能必拿到免死金牌。“曲线上市”可能是现在P2P平台目前相对好一点的选择,但这不一定就意味着定局。
本文由资深分析师金斌御市微信:jbys97独家策划发布,对黄金、白银、天然气等投资产品有深入的研究,做单不理想或套单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本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实战经验,给大家帮助,让您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走在一条正确的航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