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不是赌.博,选择有理性的投资,方能稳定获利。
●【如果单子被套,找不到做单方向】添加企鹅★******★,附加“银狐”银狐老师会负责的指导你,投资不分先后,不分新手与否,只要在银狐这里,你就必须有信心!
中国货币政策终于释出了转向信号,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行长周小川暗示,除了准备金率,央行还将动用利率工具并扩大利差,以保持金融机构利润和防范风险云云。看来,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又要使用"组合拳"了。
在中国,"宏观调控"成了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名词,不管是经济好还是经济差,不管是危机来了还是危机去了,不管是市场繁荣还是市场萧条,都在兴致勃勃地使用"宏观调控".政府从来不相信市场只相信"调控",而市场就是调控的对象。官员们得上了"调控"瘾,那瘾头绝对比抽了大烟还要大。尽管三十年来我们一直仰仗市场来发展,但是我们还是坚信官员的头脑比市场聪明,要市场跟着"调控"的指挥棒转。
不相信市场,也就是不相信市场的参与者,不相信参与者的自主决策和判断。这不,我们英明的周行长再一次发话,"公众的理性预期在商品市场可能有效,但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资产市场则会受到巨大挑战,羊1效应、跟风效应、侥幸心理等经常影响投资者决策。同时,中国的资产市场成立时间短,还不成熟,投资者经验也不够。因此,除了强调沟通,中央银行可能还需要有更多工具来执行货币政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投资者和市场都还"不成熟",需要央行运用"更多工具"来使他们成熟起来。
原来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除了经济金融层面的意义外,还负有使市场和投资者成熟起来的使命,真可以说是光荣而伟大。中国证券市场成立将近二十年了,周行长依然说是"时间短","不成熟",那言外之意,具有二百年以上历史的欧美市场那一定是成熟的,不会有"羊1效应、跟风效应、侥幸心理"等"幼稚"行为,但周行长却没有讲清楚,欧美这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如何酿出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坛子苦酒,华尔街的贪婪是由"理性投资"导致的?如果连华尔街都难免头脑发热丧失理性,那这个世界上还有理性和"成熟"的市场吗?按照周行长的标准,全世界没有一个"成熟"的地方,那央行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使中国的投资者"成熟"起来?把市场的常态妖魔化,然后要求拥有"更多的工具"即权力,这恐怕才是周行长的弦外之音。
金融证券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也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认为它们本质上和其他任何"商品市场"没有什么区别,都存在投资与投机,都有理性和非理性,都是按照供求原理在运行。当我们看到大蒜辣椒被炒得比肉价还贵的时候,当一百万的商品成了一千万的时候,周行长如何可以说商品市场"公众的理性预期"比资本市场更"有效"?商品市场的爆炒就是理性的,资本市场的上升就是不理性的?要是大家都"理性"得如同周行长这般,那这个市场不就成了一潭死水了吗?一潭死水的市场是最好的市场?这就是央行货币政策追求的目标?
真是荒唐至极,可笑至极,愚蠢至极!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在目前国有经济刚性扩张的状态下,紧缩银根的后果,就是首先紧缩了实体经济,对民营企业造成巨大打击。货币政策的大棒,很少能打到"流动性过剩"身上,而会直接打到一般工商企业身上,就如同前一轮疯狂的流动性扩张,实体经济并没有得到多少帮助一样。扩张的时候没法"雪中送炭",而紧缩的时候却可能"落井下石",这就是我们货币政策"调控"所能起到的真实作用。所以中央一直以来不断宣称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就是希望给实体经济多一点的喘息时间,使它们真正从危机的谷底缓过神来。如果提高准备金率后再加息,就会大大增加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导致新一轮的人民币升值,我们的外贸和内需就会重新走到悬崖边,经济复苏有可能因此而夭折。央行的货币政策,一会儿零下四十度,一会儿零上四十度,像一个重度疟疾病人,频繁重复地"打摆子".自己得了重病不知道治疗,反而说是市场及其参与者得了病,这不成熟那不理性,岂不知这个大帽子,戴在央行的头上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主席说过,要相信1众,依靠1众,尊重1众的首创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句话同样也是真理。当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头脑比千百万市场参与者还要聪明的时候,他其实就是最愚蠢的。尊重市场,相信市场参与者,多一份对市场和规律的敬畏,少一份胡乱折腾的"调控",中国经济或许会发展得更健康。央行如果存心要做哪怕一丁点儿善事,最好克服掉不乏愚昧的幼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