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题为《中国人赴日“医疗爆买”是出于实际需求》的报道。报道称,11月的新宿区歌舞伎町透着丝丝寒意。在人声嘈杂的区政府大楼1层,来自中国山东的李勇正在翻译的陪同下办理延长签证手续。李勇来日本是为了给罹患骨肉瘤的16岁儿子治病,延长签证是因为儿子的治疗时间延长。
2016年春天,李勇发现儿子异常后,走遍了北京和上海的医院,但未能得到合理的诊断。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决定带儿子到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院接受治疗。虽然还在治疗当中,但他说,这里的医生都比较负责任。
2016年12月27日,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近年来,专程到日本看病就医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据日本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一年间,日本政府共发放医疗签证950件,是4年前的13倍。在这950件医疗签证当中,有850件左右都是发给了中国人。这个数字里还不包括大量没有申请医疗签证,以旅游签证来日本接受精密体检和治疗的中国人。
日本政府和医疗机构为了满足“医疗爆买”,也积极推出了“医疗观光”的方案。千叶县的一家医院称:“2015年,来我院接受精密体检的中国人就有200多位。中国来的客人,都会被安排在VIP室里等待体检,享受一对一的医疗服务。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在体检之余去东京购物,很受好评。”
中国人去日本就医,基本都是全额承担治疗费用,对医疗机构来说就是“上帝般的顾客”,支援了日本医疗的良性循环。去日本就医的中国病患的治疗费用大多在500万至600万日元(约合30万元至36万元人民币),医疗对象大多是高收入人群,最近中等收入人士也在增加。因此,医疗机构会将中国人视为“座上宾”,处处享受比日本人更好的医疗服务。
目前,国内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部门还未出台与出国就医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按照正规程序,患者到海外医疗需要由医疗中介机构代表游客与国外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才能实现。
随着“出国看病”风潮的涌起,很多企业纷纷涌入海外医疗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海外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国内的海外医疗公司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大中型城市。
而造成中国的海外医疗市场如此之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全球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及国内本身的医疗发展问题。
从全球来看,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包括医护人员、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等都集中在欧美、亚洲的日本等发达国家。2016年5月一共有33个新药批准上市,16个FDA批准(美国),12个EMA批准(欧洲),1个日本批准,1个韩国批准,1个印度批准,1个加拿大批准以及1个欧洲五国的批准。
同时,目前中国正快速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但医院数量增长率和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却远远赶不上医院诊疗人数增长率。
(图片来源:财经网)
据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厚朴方舟”表示,日本医疗的综合实力足以抗衡美国,同时地理位置、服务水平又明显优于美国。由于医疗体制的原因,日本医疗的整体价格,又远远低于美国。基于上述因素,中国目前的海外医疗市场主要被日本医疗行业瓜分,且这种情况仍在持续。
作为财经编辑,我们通常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热点财经时事上,往往忽略了写作和阅读的深层含义——思考。在大多数人看来,财经类新闻及评论是十分枯燥无味的,与“生活”一词相去甚远。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定位如何让受众先为“人”,后为“财经人”,让财经类新闻和评论拥有生命和态度的一些重要话题。
如今的社会是浮躁且远远达不到实质性公平的。但无论是谁,都拥有平等的阅读体验。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历程等众多因素的不同,我们往往在事物的认知上会擦出激烈的火花。而这种火花的产生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因素。财经专栏的设立宗旨也正在于此。话题与读者紧密相连,无论是话题灵动了读者,还是读者丰富了话题,这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财经八姐栏目以泛财经热点话题为切入口,亦会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尊重事实,阐述观点,让事件有据可依,生动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