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不久便会彻底取代金钱,成为华尔街最能带来机会的语言了。”
近日,苏宁宣布以2.7亿欧元收购欧洲豪门球队国际米兰约70[%]的股份,为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再添一笔。
事实上,中国企业正在掀起海外并购狂潮,仅在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额总计达到1011亿美元,已接近创下历史记录的2015年全年的数字。
除苏宁外,比较知名的并购还有,万达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美的40亿欧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盛大3.4亿美元收购美盛股权、中国化工集团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药公司先正达……
纵观这些海外并购案例,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资产中,令国人切实感受到中国企业在全球雄起,以至于但凡有待售资产的华尔街银行家都在流传一句新的口头禅:“普通话不久便会彻底取代金钱,成为华尔街最能带来机会的语言了。”
中国企业近几年为何如此热衷海外并购?
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经济低迷,欧美成熟市场存在大量低估值的优质企业,这些“便宜货”对中国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在人民币贬值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加强海外优质资产配置可以抵御风险。据统计,完成海外并购的企业普遍在长期内有超额收益,A股企业股价表现强于港股。以中位数计,并购完成三年后A股企业取得了16[%]的超额收益,高于港股(5[%])。
从行业角度而言,海外并购有助于促进企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并购的热点行业出现显著转移,由原来产能过剩的能源、矿产、化工等领域转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以及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一季度前十大对外并购中,没有一笔是资源类投资。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服务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过于高涨的并购热情,令中国企业表现出盲目的一面。
中国企业的出价往往被海外媒体用aggressive(有侵略性)来形容。这也是王健林在西班牙的房地产事业受阻、安邦收购喜达屋失败的原因。
中国买家在并购中往往“不讲理地出价”,确实“有钱任性”。比如,美的收购库卡,每股出价为115欧元,而这家公司的股价在一周前仅为86欧元。中化收购先正达,每股出价为470瑞郎,溢价率为24[%]。
不仅如此,据英国《金融时报》测算,以“总债务/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杠杆率来计算,在201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中,仅有华为等6家企业的杠杆率低于3倍的“中等值”,而中国企业的杠杆率“中位数”则为5倍,某些企业更是超过了100倍。
“高杠杆并购”意味着借债并购,需要进行大量融资。由于是海外并购,融资的方式多数为银团贷款或者在海外市场发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赌上的是被并购海外企业能够迅速创造出足够的现金流,否则将面临愈加严重的债务负担。
据悉,在苏宁收购国际米兰一例中,苏宁就将承担国际米兰8000万欧元左右的债务。
这些海外企业本身就因为是“便宜货”,因此短期内不可能为中国企业带来实质性的财务改善。换句话说,中国企业至少要撑过3~5年,才能逐步达到现金流正常。
诚然,海外投资并购潮在韩国、日本等经济体中也出现过,对比亚洲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我们更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中国企业也应表现出国际事务参与者的理性风度。
毕竟,出了国门,代表的是中国。
本人专注追踪市场动态、直击全球热点、解读行情走势、剖析突发事件,对股票、原油、沥青、铜、白银及股票等有深入的研究,本人交流微信:msh763972168【长按可复制】,获取更多投资实时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
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梦少论金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