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注册] 或 [登录]  | 返回主站

投资英雄类 /  经纪商吧 帖子:3364768 新帖:4

金风寓市:区分投资与消费。

金风寓市1发表于:10 月 14 日 14:38回复(0)

人人都在花钱消费,钱总是越花越少。但也有人能让钱越花越多,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只要能区分投资与消费,人人都可以做到。

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要区分“消费”行为与“投资”行为。

花钱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费,比如购买食物、衣服、家用电器、出去旅游、看电影等等,花这些钱是为了获得快乐、享受生活,但花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另一种是投资,把钱变成房子、股票、黄金,这种花钱是为了让“钱生钱”,将来可以变更多的钱回来。

五年前,用20万元人民币买辆汽车,现在这辆车成了旧二手车,最多能卖10万元。但当时,用20万买套小户型房子,现在却可以卖到40万。

都是把钱变成东西,但结果完全不同。买车的人,用了5年的时间把20万变成了10万,钱越来越少了,这个属于消费。买房的人,却用相同的时间,把20万变成了40万,钱越变越多了,这个就属于投资。

大部分普通人把赚来的钱都用在消费上,很少涉及到用钱“生”钱,所以他们的钱越来越少,总是不够花。

那么消费与投资怎么区分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今天花出去的钱,将来能不能增值变现。今天花掉的钱能否为明天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

在北京,大多数人自己住的房子市价都超过了百万,貌似人人都是百万富翁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不能把房子变现,如果卖掉了就要露宿街头。买房的自己住的行为,实际上不是投资,而是一种消费。因为花出去的钱,未来无法收回。

有个小故事:

老张下班路过宠物市场,看见有一只小花狗十分可爱,于是花100元买了下来,他本来打算带回家自己饲养。结果,刚牵着小狗过了一条马路,就有人问他:“你的狗卖不?”老张随口说了一句:“卖,300元。”没想到那个人没有还价,当场掏钱,抱着小狗就走了。

如果老张买了小狗以后,把狗抱回家,这个行为属于纯消费。但他随后把狗加价卖掉了,这个行为就成了投资。

可见,衡量投资与消费最简单的办法是:现在花出去的钱,未来能不能增值变现。


控制过度消费

资产是能让钱流入你口袋的东西,负债是让钱流出你口袋的东西。富人努力增加资产,而穷人却不断积累自认为是“资产”的负债。房子、车子都会使钱从口袋中流出,它们其实都是你的负债。

现金流=收入-支出。

如果每个月的现金流都是正的,说明你的钱会越来越多。

如果每个月的现金流都是负的,说明你的钱会越来越少。

个人、家庭、公司都要关注现金流的问题,只有把现金流做到正收益,才能保证财富源源不断的增加。

小李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白领,每月收入5500元。她的老公是一家公司的经理,每月收入10000元左右。家庭月收入15000元,两个人花应该是很幸福的。但是他们每个月都是两手空空,没有积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小两口平时工作较紧张,在外面吃饭的次数较多,一般的小馆子怕有地沟油,最低档次也是麦当劳,加上平时早餐的牛奶面包,一个月下来最少也要3000元伙食费。

两年前,他们买了房子,一个月房贷3000元。

年初贷款买了一部帕萨特,三年期按揭,首付5万元,月供3500元。

为了保证生活质量,去健身房锻炼,以及参加一些社交派对等活动更是必不可少,估计也要2000元。

逛超市、去百货商场买衣服2000元。

这还不算每次长假出去旅游的消费。

夫妇俩成了标准的“月光族”。月光族多半是年轻人,都有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往往是薪水一发就见底,月月无剩余。看着空空的钱包又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越挣越多,但却越来越穷呢? 
 这样看似“潇洒”的花钱做派既不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今后家庭生活的美满。因此,养成良好的花钱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月净收入总额15000元:
减 房贷 3000元
减 车贷 3500元
减 伙食费 3000元
减 超市商场 2000元
减 健身娱乐 2000元

这样每个月剩下不到2000元,缴了水电物业费,估计还要向父母要钱。

可以看出,小李夫妇家庭月现金 支出超过收入,总的支出与实际总净收入的比例为109.8[%],说明入不敷出(坐吃山空) ,只有当收入超过支出时,才有真正的储蓄。否则即使前期有储蓄,但由于支出超过自己净收入,家里的钱也是一天天变少。

小李家中住房和交通、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原因是两人均有房贷、车贷,另外由于而他们在外就餐的次数频繁,消费的支出较高。衣物支出也明显超出预计水平。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小两口的娱乐和休闲支出也超出合理的范围。

原来不知不觉中,他们一直都在透支生活,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寅吃卯粮”的后果。如果说要 为孩子出生和将来的生活作准备,需要对支出进行严格控制。 

 首先是控制现金支出

  减少用信用卡买东西,这种无纸化的消费,会让一些消费者觉得不是在花自己的钱,而如果过度透支而不能及时偿还,还需要向银行缴纳高额利息这也会构成一项负担。

  年轻人喜欢吃快餐、上饭店,开支较大,自己买菜做饭将剩下很大一笔钱。

  如果工作压力大,可以采取其他方式缓解,比如看一场电影或看一本好书,避免养成去超市、商场购物“血拼”的习惯。


其实消费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必须的,就好比是“米饭 面条”。另外一种是可有可无的就好比是“点心”,点心类的消费是可以适量减少的。

对于汽车、自己居住的房子这样的大额消费品,一定要量力而行,盲目的好大喜功,爱面子,只会增加负债,减少每个月的现金流。

没有积蓄、没有现金,就很难讲到家庭、事业的发展。

有些朋友是每个月花费太多,收入10000的 花8000,收入2000的 花1900,还有收入2000元花掉5000元的。都是月光族。

要想成为有钱人第一点就是要学会合理消费,量入为出

 在开始学习合理消费前,要声明一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把80[%]精力放在赚钱上,20[%]精力放在省钱上。因为赚钱是无限的,你将来一年可能赚100万,也可能赚到1000万。但是现在能省下来的钱数目是有限的,假如月收入4000元,最多也就是能储蓄3500元,一个月只花500元 ,生活质量就已经很差了。

所以,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先必须有良好的消费观,省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想成为有钱人,先要学会合理消费,量入为出,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实现现金流为正。

首先声明,吝啬是不可取的。我们听过太多守财奴的故事,一辈子不舍得吃穿,对自己和家人朋友都很吝啬。人生的目标仅仅是追求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数字,他们活的很累,没有朋友、没有关爱、没有认同,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都很低。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合理的控制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个过程只要成为习惯,一点不痛苦。 

 第一招是:记账。

很多钱是我们在不经意中花掉的,这些财富在离开我们时没有创造任何的价值,怎样杜绝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账。

不记帐可以生活,记账可以更好的生活。

下面的故事,是关于历史上最著名的富翁洛克菲勒的。

洛克菲勒是全世界上第一位十亿万美元富翁。其家族至今仍是美国十大超级富豪之一,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预言。他的孙子曾当上美国副总统,而另一个孙子大通银行老板。

洛克菲勒十六岁时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助理簿记员。他上班后,花一毛钱买了个红色小本子,在上面详细的记下自己每一笔收入和开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这本帐簿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那个本子被安放在一个保险箱里,就像一件无价的传家宝。

而洛克菲勒也用“小帐本”做为子女财富教育的基石。

他给孩子的零花钱很少,起始标准仅为每周1.5美元。

他要求孩子自己的小账本上记清一周内每笔支出的用途,论是买玩具,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记录。并对购买的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到周末领钱时,先交账本给他审查,如果钱账一致,用途正当,下一周会曾发10美分,如若相反,则下调10美分,如果哪个孩子每月能留下多于20[%]的零花钱进行储蓄,他将给予相同金额的现金作为奖励。
在“利诱”面前,孩子们果然都纷纷争取多储蓄。这样,储蓄意识就深深扎根在孩子的脑海里了。子女们从小养成了不乱花钱和记账的好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

洛克菲勒的儿子只有一个,小约翰。他继续使用了“小帐本”的理财教育方法,6个子女没有一个败家子。

很多人发财的第一桶金完全来自于工作的收入和储蓄。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是的,我是有工作和收入,但就是没有积蓄。”其实这也很正常,大部分年轻人都是月光族。
这说明光有努力工作还不够,你的财富不止在于你赚了多少钱,更决定于你能留下多少钱。

记账就是留住钱的一种办法,过程一点也不痛苦,只要你记,钱自然就会多起来。记账拥有神奇的、魔法般的力量,只要坚持三个月,你就会发现,口袋里面的留下的钱越来越多了。 

 第二种方法是 去超市、商场时列出购物清单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打算去超市买一管牙膏,结果买了100多元的零食回来。超市把很多商品琳琅满目的集中在一起,让人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需求,进而过度消费。有很多东西买回家了,才发现没有用。还有一种更搞笑的情况:买了一大堆东西回家后,发现应该买的东西,反而忘记了。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去超市之前列清单,把需要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样购物既节约时间、不会遗漏。也可以防止购买大量不需要的商品。
第三种方法是 控制大额消费

如今这个时代,无处不充满金钱消费的诱惑。广告商不断地夸大其产品的好处;邻居在炫耀他们的新车;朋友们不断谈论着最新的手机。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地暗示我们去消费,去花钱。

人是脆弱的,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常常因一时冲动而造成奢侈浪费。

我们经常会因为冲动,买下大额商品,比如手机、笔记本、或者高价格的衣服。过后有很后悔自己的不理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把想购买的商品写在一张纸上,贴到门上,冷静两周时间。如果觉得这件东西还是觉得购买,再去出手也不迟。 



 第四种方法是,尽量使用现金,减少信用卡消费,减少上网购物。

很多朋友都有信用卡,它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

1 .出门不用带大量现金,一般的商场、超市、餐厅都可以刷卡,可以直接拿着到美国消费,回来还人民币就行。

2. 可以在网上购物,支付方便。

3. 急需用钱时,不需要四处借钱,银行可以提供最长50天的免息贷款,借银行的钱,不用欠人情。

但是,信用卡也带来很多的问题,有人觉得信用卡里的钱不像是自己的,花起来很随意。特别是有些朋友刷卡没有节制,结果欠下债务,成了“卡奴”,银行的利息是月利1.5[%],年利率18[%],和高利贷差不多!信用卡刷卡过程简洁,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大额支付。 
 一些年轻人很冲动,他们的收入不高,但好强,要面子,追求生活品味,买衣服和化妆品、下馆子、泡吧,刷起卡来毫不眨眼。但是,等拿到账单,才发现发工资这一天变成还债日,刚刚拿到手的工资,一大半交给了银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卡的出现和普及,拉动和刺激了消费,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对持卡人来说,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给自己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根据钱的来源不一样,人们会将这些钱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去。也就是说:同样的100元,自己看待价值是不一样,消费倾向的也不一样。

比如人们会把辛苦赚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但如果有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
这其实说明人的头脑里分别为两类钱建立了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其实是不一样,从而使个体在消费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对于很多信用卡的持卡人来说,有的时候感觉刷卡消费好像不是花自己的钱似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因此持有信用卡的人在用卡刷钱时,一定要把这些钱看成自己辛苦赚来的,克服“心理账户”效应带来的影响。

 类似的消费心理,估计大家都深受其害。有经济学家专门针对信用卡用户的消费心理做过一个实验。将他的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拍卖一张NBA湖人队的比赛门票,大家各自偷偷写下自己的心里价位,出价最高者获胜。 

 现金组:要求必须当场用自己现金支付;

信用卡组:可以用信用卡支付。

实验结果:信用卡组的平均出价约为现金组的两倍。   

按照常理,两组对门票的出价应该没有什么差别,但试验结果却说明,用信用卡消费时,人们往往把控不住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仿佛信用卡上的钱不值钱一样。

事实上,信用卡上的钱可比一般的现金贵多了,在你“喜刷刷喜刷刷”之后,不仅到时要照数还款,还要给这些钱支付利息。但为什么还对这小小的卡片如此疯狂,甚至不惜沦为“卡奴”呢?心理账户理论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因为人们在规划心理账户时,会把信用卡上的钱归入到一个单独的“信用卡账户”中去,而在这个账户中,金钱的心理价值较之现金是相对较低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刷卡消费的时候总是大手大脚。

因为心理账户的作用,人们有时候会忽视金钱的实际价值,产生一些激进行为。另一方面,心理账户也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即太过重视一些钱的价值,从而导致与之相关的经济决策过于保守。

最后我们总结一句:借钱消费越来越穷,借钱投资越来越富。如果是消费,不管是刷卡还是现金,都谨慎一些。不管这些钱的来路如何,请一视同仁。


撰稿人/金风寓市


现货原油,天然气,白银等投资交流微信:jfys668



全部回复

0/140

量化课程

    移动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