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准了深港通。分析师认为,这项政策是旨在市场清淡之时提振信心。同时应该注意到,现在资金有外流逐利的需求,而国内并不愿见到资本外流,深港通作为折中就应运而生。
文/金鼎盛士 高级金融分析师 V信:hxl890318
8月,在海外往往是休假的时间,而中国国内市场也陷入了某种停滞。在这种背景下,监管层于8月16日通过了深港通,市场认为这是为了活跃市场的举措。在各类题材推荐和一致看多之外,这一举措可以真正带来什么?
首先,深港通到底有多大好处?直接的经济好处,目前看来可能不太多。对比一下先行者沪港通,这一政策2014年4月正式批复、当年岁末开展交易。
其时资本市场也是一片叫好,开通之后也一度带来一波行情,上海股市指数两个月内上涨超过两成。但这很大程度源自当时的牛市氛围,随着指数走低,南北两地资金也难有热情。迄今接近两年过去了,沪股通截至8月可用余额仍旧有一半,而港股通则尚有两成,可见在人民币资产回报率走低之下,资金南下热情明显高于北上。
其次,如果不算经济账,那么政策账如何看?比如通过改革促进开放、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甚至可能借机打通内地与香港之外的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等等。但是在当下的语境中,全球金融风险的压力已使得金融开放在近段时间整体处于停滞状态。
那么为何此刻推出深港通?由于多数新政在技术层面往往早已经完备,通过额度管控也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加上沪港通两年前已经通过,深港通在理论上应该一直没有太大技术障碍,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深港通。目前股市清淡,主要是目前唯一的热点又回到了房地产,推出深港通显然有提振市场信心的用意。
根据央行数据,2016年6月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9[%];上半年个人购房贷款新增规模比去年同期翻倍有余。对比之下,6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3.5[%]。个人房贷的超速增长与房地产开发贷增速放缓,意味着居民层面的加杠杆与企业层面的去杠杆,房价暴涨之势也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限购政策传言重新开始。
因此,在一个资产荒无处不在的时代,资金贬值焦虑令中产阶级陷入两难。对投资者而言,加大资产配置分散化程度无疑是降低未来投资风险的急需,这要求更加宽广的国际投资渠道。
但从监管层的立场来看,大规模资金外流是现在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微观与宏观意愿之间出现了深刻的矛盾,而当前正在执行的“外松内紧”的防止资金外流的政策,无疑加大了国内流动性泛滥与可投资品种稀缺之间的矛盾。深港通就在这个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你需要更专业更负责的导航,免费技术指导微信:hxl890318]
大宗商品反弹非常惊艳,涨势未来可能仍受到空头平仓进一步推动,市场情绪已悄然生变。但是投资朋友要密切防止如此快速的复苏可能释放出假的曙光。这样的反弹会导致商品来源增多,如需求不相应上升,可能会导致供应过剩恶化。所以,做好预备性的防范,不可保持过度的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