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网约车之后,共享单车已成为“互联网+交通运输”的又一个风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多个共享单车品牌。
3月1日,ofo宣布完成4.5亿美元D轮融资。截至目前已经获得超过十家投资方的力挺。其中包括互联网巨头滴滴、小米科技,投资机构唯猎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中信产业基金等,以及天使投资人王刚。
摩拜单车则在2017年1月宣布完成2.15亿美元的D轮融资。除了有投资机构愉悦资本、创新工场、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等,还包括互联网巨头腾讯、携程,以及能够为摩拜*稳定车辆供给的富士康等。
补贴和烧钱已经开始,从免费骑行一天到三天,大量用户的生活方式也正在被资本改变。许多人判断这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双雄争霸,结局会与当年的滴滴、Uber别无二致。真的是这样吗?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曾经在去年10月份断言,共享单车在今年3月份就能见分晓。但3月份已经到来,与之同时来临的还有大批后入局者。而这个“见分晓”的时刻被默默地推移到了7月份。但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真正的“结局”应该不会迟到太久。
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迅速普及,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出可持续的收入模式,成为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单车租赁市场专题分析2017》显示,互联网单车租赁市场的用户粘性较强。这意味着,单车行业相比汽车租赁和专车行业有更低的用户培育成本。
易观互联网出行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张旭指出:“这个行业的门槛相对汽车租赁、专车行业确实不高,但也仍然是存在门槛的。共享单车的成本投入更多的是在车辆采购和技术研发等方面。”
马太效应在出行领域似乎并不明显,尤其是单车赛道。赢家通吃的局面很难出现。
曾有人吐槽,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只要能靠“烧钱”烧出市场份额的赛道,大家都想下场一试。O2O、滴滴与Uber以及现在的共享单车,莫不如此。
但靠免费骑行能烧出下一个估值超过300亿的寡头吗?只怕不可能。靠烧钱带热的市场,只能不断靠烧钱来维系。没有例外。
线下运营的成本,可能是客单价0.5-1元(且时常免费)的共享单车无法承担的。
对于共享单车来说,线下运营是非常繁重的工作。根据一二线城市的潮汐效应将单车重复投放、根据报修信息寻找被损坏的单车并运输到维修点、定期检查和养护、并把那些确认无法重新投入使用的单车进行报废处理。不论从人力还是财力投入都相当巨大。
据知情人士透露,摩拜延续了Uber时期的城市运营风格,把此前3人开城的模式扩大到10人开城。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后以城市规模为标准投入人员,40-80之间不等。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基本的编内人员就在80人左右,主要的职责数据分析、活动策划。而这80人还不包括那些马路上常见的找车、挪车的临时工。在40-80人之间取中间值,以每座城市稳定运营团队为60人的标准计算,摩拜目前已进驻26座城市,每人每月工资5000元计算,每月只在人力成本一项上就需要支出近800万元,这还不包括车辆运维的成本。
ofo方面虽未透露具体的人员配置,但需要完成的工作大致类似。
相较于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0.5-1元的客单价实在太微不足道。何况现在常常收到摩拜和ofo推广免费骑行活动的短信。戴威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补贴用户的手段。而补贴的目的仍然是扩大用户数量、抢占市场份额。
对传统自行车厂商来说,近几年中国自行车的*量在下滑,互联网单车的形式给自行车厂商*了新契机:一是带动自身车辆的使用率,二是给自行车品牌做营销。
无论你还在现货原油、天然气、铜、白银等贵金属及股票外汇投资市场迷茫,还是在行情里不知所措,套单、锁单或者盈利不佳的都可以直接向我咨询,欢迎留言探讨交流。交流指导威///信:QS7517集体智慧,倾心打造,每日分享市场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专业铸就品质,实力构造未来,引领仓位的增加,只在你一念之间!!